2015-07-24 閱讀數:2978
大數據如今已經從概念走向了實際應用階段,其商業價值早已為產業界人士、資本市場和政府管理者所關注。但是,在深入挖掘大數據應用前景時,一些地方和個體關注的僅僅是大數據帶來的經濟效益和名利好處,而并非這一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在不斷升溫的大數據投資、開發和利用浪潮中,如何避免功利性和盲目性帶來的資源浪費,擠出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泡沫”和“水分”,就成為一個現實而迫切的課題。
挖掘大數據的應用前景
對于大數據應用最積極的,要數那些能夠真正從中獲得利益的企業。為尋找商機,解決方案提供商會竭盡全力地挖掘大數據的應用前景。據阿里金融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該公司累計服務的小微企業已超20萬家;而在2012年7月20日,阿里金融已經實現單日利息收入100萬元——這意味著,如果這一勢頭持續一年,阿里金融的利息收入將達到3.65億元……這無疑是大商家利用大數據資源獲利的典型案例。
目前來看,大數據應用主要體現在互聯網電商、社交網站和搜索引擎等科技領域,而在傳統的產業領域并不多見。
據悉,在國家層面上,科技部的《中國云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和工信部的《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等都把大數據的分析、應用作為專項規劃予以重點支持,國內個別大企業也針對大數據進行了一些初步應用。雖然現在國家從科技項目上開始重視大數據,也安排了一些研究,但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認為,我國同國外的整體差距還很大。“這并非一些簡單的科技項目就能解決的,應該鼓勵擁有資源和能力的企業、部門去開發大數據,因為他們才是真正的應用需求者,才是牽引技術的最重要力量。”
鄔賀銓指出,現在我國很多地方是“有數據的不挖掘,會挖掘的沒有數據”。“要把生活中的現象與大數據挖掘結合起來。比如,北京公交一卡通每天會產生大量的數據,利用這些數據就可以知道當天有多少人從哪里換車,走向如何,從而進行交通調度。”
影響大數據應用的關鍵
雖然擁有如此大的社會和商業價值,但在大數據的實際應用中,我國還面臨著諸多影響因素。
如何共享是大數據應用的首要問題。“擁有數據的部門沒有能力去分析,有分析能力的部門沒有數據,各部門之間缺少協調合作,這實際上涉及一個體制問題。”鄔賀銓指出。
共享數據的質量如何,也成為影響大數據應用的關鍵。按照日本it專家大山繁樹的說法,企業接收的數據是否是最新數據,數據的精確度如何……這些都將影響企業分析大數據后得出的結論。“顯然,分析出處不明的數據毫無意義。此外,如果數據不能隨時進行更新維護,也不會產生任何價值。”
此外,業內專家認為,擁有數據的企業或部門不知道如何在保護好用戶隱私與安全的情況下使用大數據,也是妨礙我國應用好大數據的羈絆。
警惕大數據“泡沫”
在資本市場上,大數據公司正在被催熱。大數據分析公司splunk上市首日暴漲,引發投資者對大數據領域的關注。同時,企業間的并購重組也在升溫——包括ibm、惠普、甲骨文等都在近年有成功的收購大數據應用公司的案例;而在單筆并購金額方面,大數據已經超過云計算位居it領域榜首。
雖然我國尚未將大數據上升為國家戰略,但針對大數據投資的苗頭初露端倪。伴隨著云計算中心多地開花,是否會出現類似的大數據中心建設熱潮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有超過25個省市要求建立自己的大數據中心,部分縣級城市也躍躍欲試。如此一窩蜂地上馬大工程,讓人們不禁要問:這些大數據中心建成以后用來做什么?
其實,大數據中心的規劃、建設既要考慮初期的建設需求、網絡環境,還要考慮日后的使用及維護。業內專家認為,很多地方在沒有考慮周全的情況下,就夢想一步到位、一勞永逸地完成大數據中心的建設——這種不計成本、不考慮實際需求的盲目求全求大,只能造成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資源浪費。
包括鄔賀銓在內的多位業內專家認為,建設大數據中心要有明確的產業規劃,輔以確定的用戶和服務對象。“由政府投資興建的大數據中心,應該首先用于交通、氣象和醫療等方面的政府數據,這樣能更好地幫助政府部門決策;另外,這些大數據中心也能滿足中小企業的需求,可以對其展開有針對性的服務。”鄔賀銓強調。